长之、育之、亭之、毒之、盖之、覆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弗宰,是谓玄德。
一个对大自然缺少关爱的人,一个情感淡漠的人,就很难有这种体验,有这种乐。] 就日常生活而言,孔子也是主张节约俭朴,这是一种传之久远的美德。

孔子的知天命之学,就是实现仁德的重要途径。其实,按照现代的某种文化观(科学理性的,人类中心论的,科学主义的),人的德性又有什么重要,重要的是人的知性,是使用工具的能力。千里马之所以好,不是说它有力气,而是说它有德性。这也许就是子贡发出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的感叹的原因。] 即表示同意曾点的志向。
但是松柏就没有自己的性格吗?在风霜与严寒之中,挺拔不屈,傲然直立,不仅表现了生命的顽强,而且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。上达是要体悟的,是要默识的,不是用语言可以直接说明的。作为人类文化中最深层的问题之一,中西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确有不同定向。
消解是为了重建,在重建的过程中自然能保留传统文化的慧命。那么,不是从明末开始,而是整个明代统治时期,中国社会的发展停滞了(与西方相比)。现代的情形就更不同,我们面对的,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。试图用返本开新的办法解决现代化的课题,我认为困难很大。
我不承认儒学是独立发展的,它是在同其他学说的交流中发展的。西方文化自20世纪以来,虽然出现了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,重视人的感性存在,但就整个传统而言,则是对形而上的本体世界的诉求(如果考虑到西方的宗教文化,这一点就更加淸楚了)。

至于说,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在中国文化本身,这也是极普通的道理。此外,他们之中有不少学者用实证的方法硏究中国文化,给人一种新鲜感,这是大陆学界所缺少的。这个意思,当然是强调中国意识中的传统与转化、人文性及超越性,先生对此有何意见?又所谓中国意识的人文超越性,它对发展中国文化的传统与转化,是否有必然的关系? 答:中国传统文化有深邃的人文精神,这一点我很赞同。我曾说过,一个鄙视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,是没有前途的。
而上述见解,先生可否同意? 答: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,发展儒学,不仅是理所当然,而且是中国文化意识觉醒的表现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,除了事业的成功、经济地位的提高(这在现代社会被认为是最重要的,也是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)之外,还有没有更重要的东西?儒学的现代化固然包括与现代经济社会统合的内容,但更重要的是,实现人作为人的价值以及人生的目的追求。但三家所讲,都不是彼岸的永恒,而是在现实中实现生命的意义的永恒,是自皈依而不是他皈依。慧命相续是一个很好的提法,说明历史的推进是在自身文化的生命中获得动力,也说明文化本身是在历史中不断吸收新的经验,获得新的生命。
前者表现为自我赎救式的实践,后者表现为自我实现式的修养。由此可见,互补以会通是重要的,也是可能的,中西文化都需要从对方吸取有价值的成分。

答:由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,人们开始思考有没有一个不同于西方的经济发展的东方模式,于是有人提出儒教资本主义的问题,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模式,我不敢说,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即亚洲地区的儒家文化,决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。问:谈及人生道德价值问题,儒佛道三家各有其取向。
他们同西方的华人学者一样,都有文化中国的强烈意识。道德价值的认同,我们应如何定位?人生道德价值的永恒性,又当如何体会?儒道佛三家对人文关怀精神各有哪些契会之处?这里,请先生就此分述一二。解决开新的问题,只有消解传统文化的整体结构,以开放的心胸吸收其他文化才能做到。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有什么样的内容和特点,可能有不同理解。先生多年来的生活体验,对于人生的终极理想与价值,诚然会有一番见解,请你就学术人生的思考上具体地谈一下。中国文化本来就是在不同派别的辩论中发展的,春秋战国时期派别最多,文化发展也最繁荣,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,后来虽然出现定于一尊的局面,但仍有儒、道、佛三大派别的冲击与融合。
儒学的精神力量如果同现代社会结合得好,对经济发展是会有积极作用的。对于这一历史现象的反省,可否从一个更深层面上去思考,即不是从单纯的民族主义,而是从中国文化的机制上去思考。
我只是沿着自己的思路走下去,总会有一些问题出现,也总想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、思考。30到40年代相继出版的六本书(即《贞元六书》),就是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解释中国哲学的主要成果,具有明显的理性主义精神。
我们不能将中国文化的慧命同时间的推进截然分开。由此,对理性的理解也不相同。
20世纪是中国文化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次巨变,思想界出现不同派别的争论,总的来看,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化。这并不是说,西方人不要情感,中国文化不要理性。但是不能不承认,不同民族和国家,在其长期的文化传统中形成了不同的信仰系统。三家都追求永恒,如儒家的与天地同德,道家的与道同体,佛教的佛性、涅槃。
这些问题和思考,大体来说,仍然在文化哲学这个范围之内。关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,近年来大陆学界似有争论。
如果以超越层面的本体世界为本,那么,这些概念本身就是西方的。如果从生命本源的意义上去理解,那么,中国文化确实强调本,而西方文化则似乎更重视末的开拓。
毛泽东曾提出百家争鸣的口号,但在左倾思潮的泛滥之下,这一口号不仅没有实现,而且终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事。这些缺点都是表现于人文世界中。
就我个人而言,我对中国哲学与文化有一种体认和敬意。答:港台学者举办学术会议,体现了一种精神,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,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关怀与期望。今后应当进行更多的交流,增加更多的共识,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。答:不只是时间先后的推进,并不是就没有时间的推进。
但是由此而走向全面反传统,这不能不说是五四的极端表现。西方主流文化认为,情感应受理性支配,中国的主流文化则认为,情感本身就能够是理性的(即情理、性理)。
最明显的例子是,明末基督教文化的传入,引起了一场风波,这是中西文化的第一次接触与冲突,这场冲突引发了很多问题,其中的一个问题是,统治集团利用儒学维护其统治,它所表现出来的华夏中心主义,与清末大清帝国中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。儒家从社会伦理开始,进而超越社会伦理,以实现生生之仁为最终目的。
我相信,人有一种生命关怀,有一种心灵境界。《新编》较之两卷本《中国哲学史》是成功还是失败?对此,我以为应当从具体的历史情境去说明。